獎懲制度怎麼用?小心過度使用喪失學習動機

/// 如果孩子完成一件事情後,跟你要禮物作為獎賞,你會怎麼回應呢? ///

學校教寫國字了,對兒子來說很難(小一),在家有空時會考他,寫錯要在旁邊訂正兩次。

兒子自己說,那妳每天考我,全對就有精靈球,集滿10個精靈球換一個寶可夢。

我平常很少用物質獎勵孩子,但寫國字對他是真的難,所以我有在腦中考慮一兩秒,換寶可夢貼紙 ? 卡牌 ? 打一局 ?

「換寶可夢什麼?」我問。沒想到兒子說 : 「妳畫的寶可夢啊!」( *精靈球他自己畫)。可愛到我差點笑出來,物慾也太低了吧!

他的成長過程中,我很少用獎懲制度,有用過的次數真的數的出來,都是特別難克服的事。一次是他如何都不敢自己睡,所以獨自睡一晚集一點,集滿21點換獎品。一次是他因為跟我媽溝通不良,對我媽有攻擊性,我為了規範他的行為,使出了扣零用錢的懲罰。其餘的我盡量不動用物質獎懲,用太多的話,會讓孩子變得功利,越來越難主動做事。

比方說,如果算數學也有獎品、做家事也有獎品,那以後要孩子學什麼做什麼,他都問你有沒有獎品,沒有就不做。這樣會缺乏學習和做事的內在動機,變得很難引導。

兒子成長過程中,也跟我談判過很多次,他會覺得同學有獎品,我也要要看。我都會抱著他,真誠的稱讚他,鼓勵他。如果他問為何沒有獎品,我會反問他:「你學寫字,我為什麼要給你獎品 ? 你想當一個會寫字,想寫信隨時能寫好的人,還是連字都不會寫的人 ?如果你不想學,不要練也沒關係啊,你自己決定…我也要去做我的事,就先不陪你學習了。」

我也盡量地,不苛扣他的物質,不會因為他調皮就威脅他,會失去聖誕禮物或生日禮物,因為那些是我覺得他無論如何都會有的,就像即使小孩很調皮,我們一樣會愛他。行為控制或學習獎勵還有很多方法可以用,重要的是,讓孩子感受到愛與支持,他也會希望自己做得更好,讓家長開心。反之,如果太常威脅孩子,他感覺和大人總是對立的,也會產生放棄自己的念頭,反正大人都覺得我很壞、總是覺得我一定在偷懶、一定會闖禍,那我也沒有什麼努力的動機了。

幼兒藝術教育常見的誤區

幼兒藝術教育常見的誤區!

混齡共學的好處是,看到年長孩子的行為,總是很快激發年幼孩子的反應。例如:大人一直鼓勵孩子回答老師的問題,通常效果不大,但聽到哥哥姊姊的回答,小小孩也會跟著說話。

但對家長來說,容易有一些困惑。例如﹕老師說今天用筆畫畫,其他孩子都順利畫圖了,怎麼我的孩子只會把顏料整杯倒在紙上?這時候我都會跟家長說,他才三歲、這樣很正常,其他孩子都五六歲了。這些五六歲的孩子,以前已經經歷過亂潑亂灑、滿手都是的階段了,這個階段滿足、自然會移動到下一個階段。

都不要阻止他、讓他用「正確」的畫法嗎?

在教育幼兒的過程中,我們常常陷入一個誤區,就是要求幼兒去符合老師的要求,而忽略了「從幼兒的體驗中」學習的重要性。事實上,幼兒時期是孩子們最好奇的時期,透過探索和體驗來建構自己的能力。因此,我們應該引導幼兒從他們的體驗中學習,讓他們自主成長。

哥哥三歲的時候體驗過一直倒顏料、倒水了,而弟弟正在經驗他人生中第一次拿到顏料,好高興好想全部倒下去的階段,每一個人的經歷體驗都不同,如果老師用同一套標準去要求不同的孩子,會剝奪了他當下需要的體驗。

☞那花錢來學習,結果他都在亂倒顏料,不是浪費時間嗎?

幼兒是從玩中學習的,如果整堂都聽老師說教,他們有辦法聽嗎?幼兒在玩中發現顏色混合之後會變色,發現倒得用力一點和輕一點的差別,發現倒太多紙會爛掉…,重複玩,他們會慢慢進化,倒個5次無聊了,開始想拿筆畫,拿筆亂戳無聊了,開始想塗色了,塗到無聊,自然想畫線條。

如果打斷他們,都不要亂弄,逼著他們「好好畫」會怎樣?

他們會感到無聊想逃走。被嚴格要求不能玩、要規矩的孩子,上學反而會搗蛋喔,因為終於家長管不到了,有機會就抓緊時間作亂。

作品要怎麼保存?如果作品看起來就是亂畫,為什麼要保存?

孩子從學校或才藝班帶回看似搗蛋亂做的作品,需要保存嗎?如何保存?

這是超多家長問過我的問題,我也問過學生們。「你們作品帶回家會保存嗎?」

大部分的孩子說,不會啊、拿回家我媽(爸) 就整袋丟掉了、連打開看都沒有。

也有極少數的孩子說,會啊~我們會挑選喜歡的裱框放在牆上。

坦白說,剛好作品被珍惜擺在牆上的學生,真的也是在我的觀察中,對於自己的表現比較在意並且有要求的孩子。你說這件事有沒有關聯呢?我們先不要急著下結論,孩子的個性有千百種,事情沒有一定的標準做法,只有最適合你們家的做法。

先說我自己好了。其實我自己對居家空間的環境,也是非常希望是乾淨沒有任何雜物的。所以當孩子帶回一大堆作品的時候,也是蠻想整袋丟掉的。但這時候我會用左手按住右手,告訴自己這樣太不尊重人了,那是他的作品、不是我的啊~~~~

所以我的做法是,我會一件一件拿出來欣賞,陪孩子聊聊創作的過程,有什麼好玩的地方、有什麼心得或特別的回憶,透過這些聊天可以更了解自己的孩子,而且不是那種了解他一整天在幹嘛的那種表層的了解、你會更了解這個獨特的靈魂。

然後我會一個一個問,他想要保留這件作品嗎?想的話有幾個保存的方法:

1. 使用作品袋。如果他的作品幾乎都是八開大小,就買個八開作品袋全部放進去,整齊不佔空間。同理,都是四開的作品就買四開的作品袋,美術社或網購都買得到。

2.全部捲起來用橡皮筋綑成一綑。

3.找一個大紙箱全部平放進去。平面的擺下面、立體的在上面。

以上都不佔空間,頂多一個大紙箱的空間而已。

再說回來,亂畫的東西有保存的意義嗎?

創作最重要的意義,在於我們將這個創作從無形變成有形的「心得」,那個作品反而不是最重要的。如果是這樣,為何要保留呢?

我也會問孩子為何想保留作品。有時候對他來說,保留的是一份回憶,有時候是一個突破的紀念,它變成實體的色彩留在畫紙上了。保留下來的作品,每次再度翻閱時,就能找回那個突破和感動的時光。

而我的角色就是尊重他的選擇和歷程。

他有什麼都想留的階段,那我就陪他整理,學習管理物品。也有發現想要買新東西,但房間沒有空間的時候,就請他檢視一下哪些東西該清掉了,整理好再來規劃買東西的事情。

讓孩子有保留作品的選擇權,首先他能夠被尊重,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取捨,對於自己的作品也比較珍惜、日後在進行創作時,也更能夠進步和自我要求。還能夠學習整理環境和收納,好處很多~

顯示較少

那些被體罰的日子,你也經歷過這樣的童年嗎?

小時候,每天早上上學,我都起不來。去學校會被打、誰想起床呢?

家裡爸媽是不打我的。我們那個年代的小學,全班太吵舉手罰站、上課不專心走廊半蹲、考不到80分少一分打一下、沒帶作業打三下…。

就算我自己成績好、很少被打,但在課堂上要花很多時間看著同學被打,也夠厭世的。

而且打完成績會比較好嗎?不會啊,如果你有學習障礙,那障礙還沒被找出來排除,又增添了新的障礙:恐懼上學。

我會被打通常是忘記帶東西:忘記帶手帕衛生紙、忘記帶作業本、忘了剪刀膠水鉛筆盒…。忘東忘西背後的原因,可能是不擅長整理。所以,要幫助一個孩子克服忘東忘西,不是打他,而是教他會管理物品。比方說:建立每週要帶的物品清單:週一是帽子、週三是笛子、週五是毛筆…,在清單上列一排勾選的地方,每天打勾完才可以去睡覺~之類的。當時沒有人教我如何管理物品,我只是被打、然後下一次又忘了、再被打,沒有教孩子方法,只有反覆恐嚇。

今年我孩子上小學了,每天早上兒子無論多累,我都是輕聲叫幾次,他就起床了,他內在真的有「不想遲到」的動機,即便遲到了根本沒有人會打他,只有笑盈盈的仙女老師迎接他。看到他這麼容易起床,就真心覺得選對了學校、遇到好老師們。(無限感激)

他們學校並沒有落落長的獎懲制度,要求孩子做到就賞、做錯就罰。而是不斷地在修正各項流程細節,去幫助孩子適應學校生活。例如:他們的開學日訂在星期五,理由是,如果星期五開學當天,發現自己缺了很多東西,可以趁週六週日去採買,有時間把自己調整好,星期一來的時候,大家都會是準備好的狀態。又例如:在開學日的前一天星期四,讓家長帶著孩子進入校園,熟悉從校園走進班級的路線。早上遲到沒有懲罰,但每天都要自己記錄到校時間,並且勾選當日是遲到還是準時。每天記錄下來,孩子也建立了紀律和秩序感,基本的羞恥心和榮譽感是有的,並不需要大人出言羞辱。

正向地教導方法、建立規範,有機會學、有時間慢慢練習,其實不需要那麼多的懲罰。當孩子自己有內在動機,有心想做好,家長才會輕鬆,親子關係能夠親密。

現在似乎有更多特殊生了

身邊很多人討論,現在的特殊生變得多了,每個班都會有一兩個被診斷為亞斯、過動、或是自閉症的孩子。

診斷可以讓家長受到專業的支援,這些都不是病,只是大腦的某個特質比較強烈,但這些特質在團體和學習過程中又會造成種種困擾,週遭的人學習如何協助他們,而不是批判他們,會是很重要的。

為什麼現在似乎有更多特殊生?可能包含診斷進步、社會接受度提高、現代環境污染、食品添加物增加和生活壓力,以及遺傳因素等。

家有孩子的朋友,可以把握幼兒的時期,多給他們一些刺激,幫助發展。但所謂的刺激還是需要真人、真實接觸的,3C的刺激會是反效果喔!以學語言來說,3C產品通常是單向的,幼兒在使用這些產品時缺少與他人互動的機會,學習語言的時候,需要將語言置於具體的情境和意義中。3C還可能造成注意力分散,難以集中精神,對於真實世界的興趣減少,進一步影響語言和社交技能的發展。

我兒子蠻有趣的,0-3時期就只接受真人發音,他喜歡聽我唸繪本,有時候我想偷懶,用app放童話故事給他聽,他會暴哭抗議,一直到比較大,大概四歲以後才開始喜歡各頻道的童話故事。堅持真人發音的時期,雖然讓我每天講故事講到口乾舌燥心也累,但是可以跟牙牙學語的他互動很好玩,增加很多親密感和默契。收穫是他語言發展得很好,很會說,能使用的詞彙也多。經常陪讀也讓他識字量變得很大,現在已經能獨立自己看繪本了,90%以上的繪本中文字都認得。(繪本用字比較簡單)

除了語言以外,其他的感覺統合發展也都很重要,常帶孩子到戶外跑跳攀爬、玩水玩沙刺激觸覺,玩顏料玩黏土幫助精細動作發展、開發創造力也都很重要。0-6歲是感覺統合發展黃金期,陪孩子玩的時間都很寶貴喔。

親愛的照顧者,你覺察到自己的狀態嗎?

有時候,即使看了很多正向教養的書籍文章,也知道小孩的現在的階段就是如此 (無法克制衝動、因為好奇而進行有創意的探索)。明明都知道…卻還是在某個時間點失控,被氣得大吼大叫。

通常是照顧者真的累壞了!

沒有意識到自己即將崩潰、沒有意識到自己被其他人搞得很煩躁 (可能是伴侶、老闆、長輩之類的)。

要預防這樣的情況,要對自己有更多覺察,雖然很忙很亂,還是要分一點注意力給自己。

在出門遛小孩好幾個小時後,可以警覺地問自己體力還剩下多少,好像有點累了,就要開始跟孩子說再玩10分鐘回家,然後提醒孩子,我已經累了,而且回家有好吃的點心之類的 (增加孩子回家的動力、減少耍賴),提前一點從容回家,這樣才不會在自己沒電,小孩又不肯回家的時候,突然原地爆炸。

被其他人搞得很毛的時候,要意識到自己今天可能會比較沒耐性。接下來的行程要如何簡化?比如說本來要煮飯的,要不要改成買點好吃的,跟孩子開開心心吃飯?

有一次我帶孩子去逛百貨公司,在書店為他唸了好幾本他想看的書,也帶他去吃了他想吃的東西。但接著他開始盧要搭摩天輪的時候,我覺得如果真的去搭了,然後他又有新的願望,再開始盧的話,我好像會不開心。於是我就問他,你今天是不是已經實現了一些願望了?

你想逛街的願望、想看某本書的願望、想吃某樣東西的願望… 今天是不是很幸福了?還有哪一些願望呢,可以當成生日願望,下次再來完成。為孩子盤點今天的幸福時光,不要讓他覺得今天是要不到東西還被吼的一天。

你今天好嗎?最近累不累呢?記得時常關心自己。

聽說,他有亞斯伯格。

/// 聽說,他有亞斯伯格。///

班上的一個孩子有亞斯。

初見他的時候,不覺得有什麼令人困擾的地方。他很有禮貌,打翻東西會跟我說對不起,想做任何事都會舉手問我可不可以,他看起來有點敏感,這個敏感我覺得是很好的,他的感受很細膩。

幾堂課下來,我能夠觀察到有關亞斯的特質:他的喜好很強烈也很侷限,無論今天是什麼主題,我如何帶領,他都只想畫同一個東西。這個對我來說沒有問題,因為我每一堂課都準備不同的素材,他想拿各種不同的素材創作同一個東西,我覺得也沒問題,事實上有些藝術家也是這樣的!另外,就是其他小朋友可以畫半小時的東西,他常常潦草的畫一下,五分鐘就跟我說完成了。我會請他照顧畫面的其他地方,他還是會很快完成,然後我會給他第二張,所以我還是不覺得有什麼問題。我不覺得他有問題,他在我的課堂中就能夠放鬆。

亞斯的孩子在其他課堂,會面臨比較多挫折與挑戰,因為有的課就是需要好好把字寫在格子裡,該算數的時候也必須精準算出來,寫作業需要耐心,上課需要專心聽講,這對他們來說都相對辛苦。他們也會在學校因為比較多狀況,無法融入團體,會一直被糾正和挑問題,學校老師很為難,因為也要維護團體的秩序和整體教學進度。

不過,一個孩子常常被糾正的情況下,會比較沒有自信。趁著上個星期,我們做紙黏土的時候,我大大誇讚了他。因為紙黏土比較硬,塑形需要花時間,所以他做得比平常久,不再是五分鐘交差。我稱讚他這次很專心,很有耐心的把造型做出來。他受到稱讚之後,變得更有動力了。他主動跟我要了第二塊紙黏土,安安靜靜地做到下課。這是第一次他能安靜一整堂,而我也從他的眼中看到自信創作的光彩。

讓特殊生創作是很棒的學習過程。因為創作沒有標準答案,他們會感覺到自己的特質被接納,在做出獨一無二的作品同時,也慢慢學到專注和堅持。

孩子越早開始接觸多元媒材越好喔~ 幼兒時期需要大量的刺激,能讓感覺統合發展得更好,也能和內在的自信與創造力連接上,奠定日後的學習基礎。

你的孩子有哪些特質呢?別急著貼標籤喔~

記得學期初剛去安親班帶藝術課時,才第二週就有個男孩跑來抱住我,問我:「Sol老師,妳會不會跟她們一樣,來這裡教一教,就越來越兇啊?」

經過了這五十幾堂課,我越來越兇了嗎?

是的。

在他們拿美術材料互丟時、有人用難聽的字眼罵同學時、奔跑撞到桌子打翻筆洗時、鬼吼鬼叫我不要畫並敲打桌子發出噪音時…

我越來越兇了,許多情況不立刻大聲制止是不行的。

但我非常確定的是,我從來沒有對任何一個孩子,感到厭惡過。

有個一直唱反調、一直嗆我的孩子,他很有破壞力,但也代表他是一個很有力量的人。我觀察到他的畫作很大膽,玩媒材的方式很有創意。在我要求他將畫具洗乾淨時,他能夠洗得非常乾淨 (其他孩子的是我會需要重新洗一次那種) 。不要把他貼標籤的話,我們會有機會讓他把力量用在對的地方。

有個不愛講話的孩子,看似在溝通表達居於非常弱勢的狀態。但他的安靜,讓他有空間去觀察更多事情,所以他是最有能力模仿老師的技巧,偷偷用在自己作品的人。

有個很愛批評別人、也很愛挑戰規則的孩子,我觀察到他很需要關注,如果有人專心聽他說,其實他有有很多想法要表達。

有個情緒表達很強烈的孩子,在表達負面情緒時挺令人困擾,但第一個跑來跟我說「我愛你」的,也是他。

還有很多很多,一開始看似是缺點的,只要不貼上負面的標籤,就會發現那個特質在別的地方閃閃發光,負向行為則需要老師家長積極去引導改善。

所以,不用為孩子的某個特質感到絕望,可以想想看那個特質的另一面是什麼,一定有天賦的小禮物。

常說要同理孩子。但你教孩子同理你了嗎?

/// 常說要同理孩子。但你教孩子同理你了嗎?///

當孩子發脾氣、倒地哭、亂闖禍時,教養專家不斷提醒我們,同理孩子語言發展不成熟,同理孩子控制衝動的前額葉尚未發展成熟…。然而,在大人失控罵孩子的時候,有沒有想辦法讓孩子同理家長的情緒?

我自己發脾氣的時機,常常不是孩子犯錯最嚴重的那次,而是我自己太累的時候。

同樣的事情講不聽,在我精神飽滿、一切順利時,我會換個方式再講。如果是累了一天、身上大包小包、諸事不順時,真的會原地爆炸,大聲問:「我講過多少次了?」

這種時候,講過多少次不是重點。而是該輪到孩子同理我了。

我跟孩子說:「我真的沒有耐心了,這件事我講過好多次了。」

孩子說:「我比你有耐心。」

我停了一下。還好沒有因為聽到這句話又爆炸。

我:「有可能喔。如果我每天要做的事情跟你一樣的話,也許我會比較有耐心。但是我要工作賺錢、還要打掃、洗衣服、煮飯、陪你玩,如果又很累的情況下,你覺得我的耐心會比你多還是比你少呢?」

後來,孩子聽懂了也同理我了。

我認為雙向的同理很重要,能夠幫助孩子更懂事以外,他也不會誤以為家長爆炸是因為不愛他了,他會同理大人也有情緒,也需要面對和處理自己的情緒,而孩子能做的,就是更努力記住錯誤,調整自己的行為。

雙方有情緒,能彼此同理之後,也要記得抱抱孩子,讓孩子感受到,情緒走了之後,爸爸媽媽還是一樣地愛他,孩子會更有安全感。

另外,因為我的孩子已經快七歲了,聊一聊他就能夠理解。如果你的孩子還小,需要先教他辨別情緒、了解情緒,並且可以用角色扮演的方式,讓孩子慢慢理解你,在一次次的情緒衝突中共同成長。

找回自己

曾經從小畫到大的我,在生小孩之後,有好幾年完全沒辦法畫畫。

不僅是沒時間,更因為疲倦不已、無法專注,連要找一張能畫畫的桌子都有困難,家裡到處都有玩具、教具、待洗物品…。完全沒有留時間和空間給自己的結果,就是更容易發脾氣。

幾年前,我生命中發生一個非常驚嚇和傷痛的事件。

我去求助心理諮商師的時候,他說:「妳一定要找到興趣和嗜好,妳的生活完全沒有這些東西,這樣不行!」

當時的我,被創傷事件壓垮,每天都很疲倦,剩下的所有時間和能量都投入育兒,以及維持店務 (當時有開一間店,要努力讓它不要虧錢,也消耗很多精神時間)。

然後心理諮商師又反覆強調:「妳從小到大花這麼多時間畫畫,妳必須再重拾畫筆。」

我想,他應該是發現我的人生,出現了很巨大的斷裂,需要找到一個能跟過去恢復連結的方法。

我心裡想著怎麼可能,我覺得連洗頭或跟人閒聊的時間都很拮据,畫畫是一件這麼花時間的事…

但內心還是收下了這個訊息,所以在往後幾年當中,除了克服心理傷痛、身體的病痛,收掉店頭、搬家又搬家,非常困難的日子裡,我還是掙扎努力地擠出時間畫畫。

幾年下來,我畫了一些插畫,一些油畫,做了一點陶藝。沉浸在藝術的時光,確實讓我從焦慮狀態一點一點穩定下來。藝術活動不像靜坐,可能因為沒有任何事情發生,而感覺頭腦開始胡思亂想。

畫畫的時候,可以一邊塗一邊抒發心情,可以真正的靜下來,陪伴自己,好好完成一件事。

但偶爾我也會為了畫得像不像、做得好不好而分心、產生了得失心。

畫曼陀羅的時候不會,因為它沒有所謂像不像、好不好,無論會不會畫畫,每個人都可以完成屬於自己的曼陀羅。這就是我特別想分享這個方法的原因。

我會教兩種方法,一個比較像隨意塗鴉,是心理學家榮格,透過繪畫來觀察自己的方法。這個方法我們會在課堂練習,學會自己解讀自己的畫。之後可以把這個方法帶回家,每天用繪畫寫日記,支持與陪伴自己。

另一個是結構性曼陀羅,這個方法怎麼畫怎麼美,沒有失敗的問題。讓大家能享受創作的成就感。

我當初跟義大利籍老師學結構性曼陀羅時,用很大張的紙和蛋彩,畫了整整五天。

我將這個方法簡化,我們會用粉蠟筆和四開紙完成,讓大家感覺創作沒有那麼難。

選擇粉蠟筆不易失敗,而且在塗色的過程中,會有釋放的效果。

有需要的朋友,可以看看課程消息

祝福大家找到屬於自已的陽光時刻。